Friday, August 29, 2008

活着就好?

活着,是否就夠好?那,又怎麼個好?像《活着》的主角福貴一樣,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又一個比自己先離開人世?還是像《The Kite Runner》的Amir,因為兩件違背良心的事而內疚半輩子?

讀余華的《活着》,會很慨嘆人生的無奈,尤其是無法改變命運的那種無助;收執心情積極面對,從來都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唯一出路罷。最近,還看了王貽興的《幸福在右邊》,兩書的文化背景、年代以至風格和創作形式皆截然不同,而且後者開宗明義是一本「關於夢想的勇氣之書」,那大概就是活着以外的人生意義吧。

之所以買下《幸福在右邊》,全因為「好奇」二字。第一,我很想看看最年輕小說雙年獎得主王貽興的文筆和功力;第二,作者稱此書乃創新嘗試,除採用日劇形式創作,更附送收錄小說部分情節的MV光碟。

看到附送MV,我的第一個反應是:讀者可幻想和想像的空間沒有了……結果真的沒錯,或許受資源所限吧,MV所呈現的場景與氛圍,跟我看小說時所想像的有很大出入。其實,文字小說的最大魅力,是來自它那無限的想像空間,空間一旦被侵蝕,文字就失去其吸引力和價值。但雖如此,《幸福在右邊》所包含的意境和所採用的文學手法,卻是近年流行小說所欠缺的,王貽興不愧為多個文學小說獎的得主。至少,他勇於創新嘗試,正是活着的一大意義。<

Tuesday, August 05, 2008

了解

你一言,我一語,每當有事發生時,大家總活像判官,告訴你該這麼做,不該那麼做,甚至舉出一大堆比你慘好幾百倍的例子來比較,差點要你為尚有一個能呻吟的嘴巴而感恩。然而,大家對所評論的事情到底有多大了解?說一句「我明白」,彷彿頭頂便會忽然變出光環,身上變出白袍。

事實上,明白並不等同了解,例如每件事件總有許多方面,你到底能了解哪一面?即使只是簡單的一件事,你對它又是否能百分百了解?事件每每有其恆常規律,也屢有個別情況,你了解的到底是前者還是後者?

在說「我明白」和提出批判前,我們能否先搞清楚了解和明白的分別?又或至少認真想想,若自己親歷其中,又能否處之泰然。俗語云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;這刻我卻想到:「己所不能,勿寄於人」。<

Friday, August 01, 2008

人性

階級、友情、懦弱、誣害、內疚、贖罪、釋懷,如此種種矛盾而複雜的人性,《The Kite Runner》的作者卻能將之描繪得那樣深刻細膩。讀這部小說時,我的心情一直隨情節變化而忐忑唏噓,印象中已很久沒試過這樣了。

在每個人的故事中,難免有一些令人唏噓的章節,唯望大家都有美好的結局。<